時間:2022-11-04
伽利略曾說過:“大自然,這部偉大的書,是用數學語言寫成的?!?/span>
從令人震撼的埃及法老金字塔到北美洲的周期蟬,從海底深處的鸚鵡螺到美妙動聽的音樂,從蜿蜒的海岸線到浩瀚無垠的星河……自然中萬般事物背后無不隱藏著關于數學的奧秘。
又比如,太陽東升西落,月相循環往復,四季千古更替,草木歲歲枯榮消長……這些大自然中常見的周期現象,似乎自然而然,不斷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中,出現在各大學科的教學內容中,平平常常卻又耐人尋味。
01
多角度看問題
在常青學校的數學課堂,我們希望帶領同學們去發現并研究這些常見的周期現象,傳統的教學方式更側重于抽象思維,缺少周期現象所呈現的活潑性和趣味性。萬物一體,一科講解很難入木三分。
因此,一節融合數學、語文、科學和中華傳統文化等領域的跨學科探索課堂,從多角度去感知所要學習和研究的對象,不僅能豐富同學們對各種周期現象的認識,更能幫助他們打開自己發現并探索自然和生活真諦的視野。
02
從其他學科汲取營養
在付雪嬌副校長組織的跨學科教研會議上,她指出,各學科知識的發展不是互相隔離的、彼此封閉的,而是相互作用、彼此關聯的。
要注重跨學科融合,鍛煉學生學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現實世界,學會用數學的思維思考現實世界,學會用數學的語言表達現實世界。只有這樣,才能拓寬學科視野和思維,從其他學科中汲取營養,提升常青學子的數學學科素養。
各學科老師集思廣益,探討不同學科對周期現象知識的解讀。在隨后磨課的過程中,數學組各位老師從自身專業的角度給了我很多教學建議,使得課程更加緊密銜接,內容更精練清晰,互動小游戲更簡便有趣。
03
課堂見真章
公開課上,激發興趣的環節必不可少,同學們在領會本次課的主題后,開始相互討論,合作探究,踴躍發言。分組記憶力大比拼,同學們們拼著拼著突然發現:第一組記憶的數字沒有規律,而第二組記憶的數字每四個一組重復出現,更容易記憶,直呼不公平。
這當然是老師故意為之,既然被識破了,那就來一場公平較量吧!換題,分小組認識并總結周期規律,去發現、去探索、去表達,從而更準確地認識周期現象的本質。
小試牛刀環節,同學們自行設計了一個按周期規律排列的圖形序列,可以考慮印制到衣服上,為自己的衣服設計圖案了!
04
不一樣的數學課
游戲環節,運用語文詞語接龍形成周期排列,學生逐漸發現隱藏的周期規律,各種詞語不斷出現,同學們玩得不亦樂乎,課堂氛圍再次熱鬧起來,想必同學們心中也納悶吧,這數學老師怎么講起語文的知識了?
不只是詞語,當周期現象遇上古代“詩詞”,又會碰撞出怎樣的火花呢?學生齊讀龔自珍的《己亥雜詩》,那一句“落紅不是無情物,化作春泥更護花?!睂懗錾淖匀桓?,同時詩人以“落紅”自喻,道出報國之志?;ㄩ_有時,落亦有時,落紅化泥,周而復始,生生不息,這是每一個人都應去感受的生命周期。
傳播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每一位老師應有的擔當。在我們傳統文化中,存在大量的周期規律運用,例如天干地支紀年法,它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,更是對周期規律的科學使用,天干共有10個,地支共有12個,天干與地支依次組合,組成年號,甲子年、乙丑年、丙寅年、丁卯年……每60年一組不斷重復,成為一個甲子周期,這便是人們常說的“六十年一甲子”。
請問:龔自珍生于1792年,卒于1841年,離我們最近的己亥年是2019年。那么《己亥雜詩》寫于公元哪一年呢?詩人的一生中能有幾個己亥年??!不知是詩人提筆來到了今日,還是我們讀詩回到了那年?
05
一直在堅持
數學的知識來源于自然和生活,任何的周期規律,都是源于對自然和生活的抽象和總結。因此,數學的教學和學習,也應該站在熱愛生活、尊重生命的角度,去理解數學中所包含的生命的價值和意義。
常青學校一直堅持跨學科融合教學的意義在于努力拓寬育人渠道,優化教學內容和學習過程,發揮各學科特點和優勢,尋求最大化學習效果,從而培養并提高常青學子的綜合素質和能力。
相信在常青老師們的引領下,我們定能探索出更加多元、高效、創新的課堂教學模式!
【作者:呂常州老師】